【羊谷论坛第十二期】环县羊的历史渊源与红色特写
10月26日,第十二期“中国羊谷·周末论坛”在环县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五楼多功能厅盛大开讲。本期论坛邀请到中国党史研究会会员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环县委员会委员、庆阳市南梁革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陈希详先生,作《环县羊的历史渊源与红色特写》主题报告,深入探讨环县羊与环县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,展现环县羊在革命年代特殊贡献中的红色基因和时代价值。
讲师简介
unsetunset千年牧羊史:环县羊的文化底蕴unsetunset
陈先生首先回顾了环县羊的历史渊源。环县的养羊、育羊、食羊历史有近3000年之久,早在西汉时期,环县就已经开始养殖羊群,《诗经》“谁谓尔无羊,三百维群”“朋酒斯飨,日杀羔羊”记录着环县悠久的养羊历史,与“用羊肉待客、宴宾”的淳朴民风,环县当地还流传着如“神羊盗谷”的传说,体现着环县人民对羊的深厚情感。
北宋名臣范仲淹曾大力提倡和鼓励环县人民养羊,并留下了“范公烤全羊”、“羊肉十八吃”等趣闻轶事。在“康福夺羊破羌”、“范仲淹罚羊制羌”等历史典故中,也能看出羊在古代环县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。
神羊盗谷
unsetunset红色基因:环县羊的革命贡献unsetunset
红军长征途经环县时,当地人民慷慨支援了大量的牛羊肉,帮助红军渡过难关。在决定中国命运的“山城堡战役”期间,当地群众捐赠了1100只羊,红军战士在环县养伤休整时,当地群众以羊肉和羊汤热情款待,帮助他们恢复体力,军民间的鱼水情深至今仍谱写着感人至深的团结之歌。
在解放战争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困难时期,环县人民通过通过散养集送、集中养羊等方式,支援革命度难关:以羊毛、皮制作的毛毡、毛袜,羊皮袄,羊毛被,成为了过冬防寒的最好装备和资源,羊粪更是农家肥的重要来源,同时,羊粪也是做饭、煨炕、取暖的主要燃料。
环县羊肉以其膻味轻、脂肪含量低、口感鲜美且瘦而不柴、肥而不腻等的特点而闻名遐迩,它不仅让环县人渡过了最困难的岁月,也让环县人民感受到了生活应有的美味和愉悦。
unsetunset产业兴盛:环县羊的时代价值unsetunset
环县不仅养羊历史悠久,近年来的羊产业更是蓬勃发展。2023年底,全县羊只饲养量达到360万只,羊产业规模在甘肃省乃至全国都名列前茅。环县以育种、扩繁、育肥、屠宰和熟食开发5个车间发展为引领,举全县之力打造“科技强、企业强、种业强、产业强”的“中国羊谷”,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,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环县冷库(肉联厂)在畜牧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。1998年,习仲勋老书记为环县筹措资金改扩建了肉联厂,使之更好地为环县经济发展兴发、助力。环县羊产业的发展前景,吸引了庆环制种、中盛羊业、伟赫乳业等大企业纷纷进驻,极大提升了环县羊产业的含金量,其中环县中盛羊业发展有限公司现生产冷冻、冷鲜羊肉产品80余种,产品畅销国内外。
近年来,县上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“乡村振兴要靠产业,产业发展要有特色”,实施了一系列例如“4411”工程、“双二百万”工程、“双百双万”工程,有力地推动了羊产业的持续发展。脱贫攻坚以来,县上全力实施“331+”产业扶贫工程,2022年底,养羊农民人均来自羊产业收入达到7000元,较2018年底增长133%,占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9%,带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、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速均高于省市平均水平,羊产业成为环县群众旱涝保收的“铁杆庄稼”。
环县羊羔肉在品牌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,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,不仅荣登全国十佳羊肉品牌、全国绿色农业十佳畜牧地标品牌、世界地理标志品牌分销服务大会示范品牌、中国农业(博鳌)论坛上榜品牌等,还荣获中国畜牧地理标志区域公用品牌“保护奖”,成为国家队运动员备战保障产品、人民大会堂管理局试用产品和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专供产品,品牌价值达到52.02亿元,带动羊肉产品平均溢价20%以上,吸引了周边10省(区)55个市(县)调研组前来环县考察学习。
unsetunset未来展望:环县羊的无限可能unsetunset
展望未来,环县羊产业将继续以科技赋能为引擎,以品牌战略为帆,以政策扶持为舵,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,驶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未来!环县将加强科技创新,提高肉羊产能,打造优质品牌,提升市场竞争力,同时,也将羊产业与红色文化、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,描绘出一幅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美丽画卷。
环县羊产业的发展,是环县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,也是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。我们坚信,环县的羊产业将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、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,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。